百年大潮,奔涌激荡。曾经苦难深重,而今意气风发。从创业到再创业,精神的力量举足轻重:“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构建中印尼、中泰等双边命运共同体,到打造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坚持胸怀天下,顺大势、行大义、谋大同,不断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路径,矢志不渝将这一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压茬推进”的新的时间表上,写着共同富裕。在纪念馆内,总书记讲到站稳人民立场时,着重强调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征程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
曾几何时,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中,东方被视为“边缘”的存在。有学者甚至认为,作为距离西方国家最远的一个传统大国,中国是“最后一块获得现代化的区域”。斗转星移,潮落潮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故事深刻改写着旧有的东方叙事。
名目繁多的“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得到清理规范,中央和国家机关、省区市事项清理后总量分别减少90%和73%。
赢得了民心,就赢得了历史的主动,就能牢牢掌握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是相互尊重的精神。“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不辞辛劳,坚持同40位与会外方领导人及主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中的每一位举行正式会谈会见。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感慨:“虽然我们是小国,中国是大国,但我们感受到了尊重。”2018年7月访非期间同卢旺达总统卡加梅会谈,习近平再次阐明“坚定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立场。“基加利街道干净整洁,欢迎人群热情有礼,这充分说明总统先生的治理水平。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话音未落,在场卢旺达官员热烈鼓掌。